免费鸡蛋真香?却是深坑陷阱!保健品收割老年人信任
摘要:几颗鸡蛋,竟将奶奶的退休金消耗殆尽。这不是段子,不是笑话,而是一场看似温柔、实则残忍的猎老风暴。 有人说,一代人终将老去,但总有人以爱与尊重送他们走完旅程。然而,在某些保...
几颗鸡蛋,竟将奶奶的退休金消耗殆尽。这不是段子,不是笑话,而是一场看似温柔、实则残忍的猎老风暴。
有人说,一代人终将老去,但总有人以爱与尊重送他们走完旅程。然而,在某些保健品推销者眼中,老年人不是需要呵护的亲人,而是“待割的韭菜”,是“免费鸡蛋”的代价,是被榨干余生积蓄的“财富矿”。
骗局的钩子如层层罗网,嵌入中老年人的生活。他们不是被骗了一次,而是被设计地、系统性地、循环性地“围猎”。
电视广告、专家讲座、微信打卡、群聊养生……诸如此类的现象,在现代生活中层出不穷,它们犹如一个个独特的符号,各自以不同的方式,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。每一招看似普通的小恩小惠,背后却是精准猎杀的营销脚本。
你能想象吗?一个普通家庭中的老人,每月仅凭三四千元退休金维持生计,却被保健品广告所迷惑,进而成为了“超级消费者”。他们不是在“购物”,他们是在用信任和孤独,换取一丝虚幻的健康安全感。
张菱的外公,一个平日节俭到舍不得吃肉的老人,却一次掏出几千块买下能“通血管、治咽炎”的神贴;许茵的外婆,每天定点打卡、看课、答题,只为那几毛钱的“学习奖励”;
这些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?我们已经不想问了。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卖药的,而是在卖“情绪价值”。它们不是治病的药,是掏心窝子的问候,是“女儿”不在身边时的贴心话,是“朋友”拉着你包饺子时的陪伴感。有人在买药,有人在买安慰,有人在买不存在的亲情。
舆论分裂得可怕。一边是年轻人愤怒控诉“骗子太坏”,一边是老人坚信“电视上的不会骗人”;一边是子女无力举报,投诉无门,另一边是保健品公司“换皮复活”,继续招摇过市。“不是免费的鸡蛋吸引了他们,是长期缺席的亲情打败了理性。”有网友这样评论,一针见血。
然而,我们不能仅仅将责任归咎于老人。我们有什么资格对他们指责?当他们需要陪伴时,我们是否真的出现了?当他们迷茫无助时,我们是否有耐心解答?这个社会对老年人健康焦虑的管理太过苍白,连最基本的定期体检都成了“晦气的支出”,那他们能不去相信这些虚假的“神医”吗?
更令人愤怒的是,监管制度的滞后与打击的软弱。一个广告主可以换五个公司名,换十个产品包装,今天卖治癌,明天卖通便,屡罚不改,屡禁不止。
电视台赚着广告的钱,甩手不管;短视频平台“算法精准推送”,只问转化率,不问真实性。而我们普通人想举报维权,却连找到谁该负责都成了难题。
这一切,说到底,不是某一个老人“上当”,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在压榨他们的信任。每一台会播放语音广告的录音机、每一本印着“长生不老”字眼的小册子,都是整个商业链条上对中老年人的羞辱。
而最深的悲哀在于,等这些“上了年纪”的人终于意识到被骗时,钱已经花光了,健康也回不来了。
我们该怪谁?是骗子?是监管部门?是电视台?亦或是平台?是自身的缘故?还是整个社会在老龄化趋势面前的漠然所致呢?
或许,责任并非专属某一个人,而是全体民众皆应背负之物。在诸多事务当中,人人都可能与之有所关联,从而肩负起相应的责任,概莫能外。但如果我们继续冷眼旁观,下一次,被几颗鸡蛋掏空退休金的,就可能是你我的父母。
莫要等到遭受欺骗,方才开始关注。别让“长寿的诅咒”成为这代老人的宿命。别让一颗免费的鸡蛋,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。